国际商报记者 晏澜菲
金融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当前服务业扩大开放的核心领域之一。2015年,北京成为全国第一个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时,金融服务就被列为六大重点领域之一。今年4月,《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再次明确将金融开放列为155项试点任务的“重中之重”,聚焦资本账户开放、金融市场准入及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等一系列外资企业所关注的内容,金融业进一步对外开放将再次迈出铿锵脚步。
中国金融开放层层深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持续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从机构准入、市场互联、人民币国际化到制度型开放层层深化,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开放格局。
翻开最新版的《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2024年版)》可以看到,金融业的限制已全部清零。随着银行、证券、保险、基金、期货等领域外资股比限制的取消,金融重点领域市场准入基本全面放开。目前,全球前50大银行已有42家在华设有机构,40家较大的保险公司已有近半数进入中国。截至今年3月末,外资独资券商和外资控股券商分别为5家和8家,外商独资基金公司达9家。
今年1月,中国人民银行、商务部、金融监管总局、中国证监会、国家外汇局联合印发《关于金融领域在有条件的自由贸易试验区(港)试点对接国际高标准推进制度型开放的意见》,从允许外资金融机构开展与中资金融机构同类新金融服务、120天内就金融机构开展相关服务的申请作出决定、支持依法跨境购买一定种类的境外金融服务、便利外国投资者投资相关的转移汇入汇出、完善金融数据跨境流动安排、全面加强金融监管等六方面提出20条政策措施。目前,外资金融机构在自由贸易试验区的金融创新、跨境金融服务、碳减排支持工具、国债期货交易、养老理财等试点中均取得积极进展。
随着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中国已基本形成包含货币、外汇、债券、股票等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数据显示,截至4月15日,共有1160余家境外机构进入中国债券市场,持有债券总量达4.5万亿元,比2024年年末增加2700多亿元。截至2024年年末,外资通过QFII和沪深港通等形式持有A股流通市值约3万亿元。
与此同时,人民币国际化也取得了稳健发展。全球支付货币排名从2012年第8位提升至2024年的全球第4位;在全球贸易融资中,人民币的占比升至第3位;目前已有80多个境外央行或货币当局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
金融业的开放不仅体现在市场准入和市场开放上,还体现在境内外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中。随着沪港通、深港通、债券通、沪伦通等“双向通道”的开启,中国债券被逐步纳入彭博巴克莱全球综合指数(BBGA)、摩根大通全球新兴市场多元化指数(GBI-EM)、富时世界国债指数(WGBI)等三大指数,外资参与中国市场的便利性日渐提升。数据显示,截至去年7月,在进入中国债券市场的1128家境外机构主体中,有564家通过直接投资渠道入市,821家通过债券通渠道入市,257家同时通过两个渠道入市。
在中国金融开放不断突破并取得新成效的基础上,中国仍将在金融领域持续“提速”“加力”作为推进高水平开放的题中之义,通过有序扩大自主开放,为更多外国投资者共享中国发展成果提供新的机遇。4月发布的《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中,明确要求推进金融领域国际合作,包括有序扩大金融机构展业范围,加大对科技创新与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提升国际收支中资本和金融账户交易资本流动便利度,支持投资或注册在当地的跨国公司以人民币开展跨境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深化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试点。创新发展新型离岸国际贸易。发展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加强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在近期多个场合,中国金融部门的专业人士频频公开表态,为金融开放注信心、划重点。
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表示,人民银行将从不断提升贸易投融资便利化程度、推动科技金融举措先行先试、支持绿色金融和转型金融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战略紧密结合,加大金融支持区域协调发展力度等方面出台一系列引领性开放举措,推动《工作方案》各项举措落地落实,统筹金融开放和安全,认真做好跨境贸易和投融资便利化相关工作,促进金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在6月举行的2025陆家嘴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则直接派发了金融“大礼包”,宣布建立银行间市场交易报告库、设立数字人民币国际运营中心、设立个人征信机构、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展离岸贸易金融服务综合改革试点、发展自贸离岸债、优化升级自由贸易账户功能、在上海“先行先试”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创新、会同证监会研究推进人民币外汇期货交易等八项重磅金融开放举措。业内人士认为,这些措施不仅将有助于金融机构为实体经济与跨境贸易提供更有效的金融服务,还将进一步提升中国的金融市场开放程度和国际竞争力。同时,离岸债、自贸账户优化等政策也将吸引更多国际资本流入。
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也在这场论坛上透露,金融监管总局正在大力推进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科技企业并购贷款等试点,不断探索科技金融发展新路径。欢迎外资机构深度参与中国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实践,促进“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
“开放合作是全球金融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中国的金融开放不仅惠及自身,也为全球资金提供了良好的资产配置机会。”李云泽表示,目前,外资银行和保险机构总资产超过7万亿元,各项业务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与此同时,中国低碳转型需求旺盛,绿色金融动能强劲。目前,中国绿色信贷规模居全球第一位,绿色债券、绿色保险市场规模居全球前列,这将加强绿色金融的国际合作。
在中国高水平开放“试验田”内,金融开放蹄疾步稳,一批引领性制度创新将在更大范围释放红利,推动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7月3日,国务院印发《关于做好自由贸易试验区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试点措施复制推广工作的通知》,5条涉及金融领域的试点措施将被推广至自贸试验区和全国。其中,便利金融机构开展跨境资产管理,探索数字人民币在贸易领域的应用场景;优化跨国公司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政策,支持跨国公司设立资金管理中心;提升自由贸易账户系统功能,实现资金在自贸试验区与境外间依法有序自由流动;探索融资租赁资产跨境转让并试点以人民币结算等措施将被复制推广到自贸试验区。鼓励金融机构和支付服务提供者率先推出电子支付系统国际先进标准,支持依法依规引进境外电子支付机构等措施将被推广至全国。
发展新机遇 业务新体验
6月18日,新加坡大华银行有限公司(大华银行)及其在华全资子公司大华银行中国有限公司(大华银行中国)正式签约成为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ross-border Interbank Payment System,CIPS)直接参与者。
大华银行将依托该系统为境内外企业、金融机构提供“一站式”跨境人民币清算、结算和支付服务。通过这些服务,企业可以享受到实时清算、全额到账等便利,减少中间环节,降低支付清算成本。
大华银行中国行长兼首席执行官符懋赞直言,大华银行和大华银行中国同步加入CIPS直参业务,体现了公司深耕中国—东盟市场和助力区域金融互联互通的坚定承诺。随着中国金融市场双向开放的不断深化和人民币作为国际贸易和投资货币的吸引力增强,大华银行中国也将搭乘CIPS的“高速通路”,衔接中外市场,探索更多元的跨境人民币产品和使用场景,助推人民币的国际化。
中国金融开放为外资金融机构带来的新机遇体现在方方面面。6月16日,汇丰全球培训中心在广东自贸试验区南沙片区正式启用。这座占地约7000平方米的培训中心不仅是汇丰集团在全球规模最大的培训基地,也是外资银行中率先在内地设立的面向全球的培训中心。这个总投资额超1.5亿美元的项目将为上万名汇丰亚太区员工及全球高级管理层提供专业培训,并成为汇丰集团与客户及合作伙伴交流互动的重要平台。
“在广州南沙设立汇丰集团全球培训中心,能够为汇丰集团及合作伙伴提供高品质的学习交流空间,为彼此启发思维、拓展视野、把握中国市场机遇提供更多可能。”汇丰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在2025陆家嘴论坛期间,汇丰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兼行政总裁王云峰直言,中国一系列政策支持和开放举措释放出了鼓励外资参与中国金融市场的积极信号,这进一步增强了外资金融机构继续深耕中国市场,并在跨境金融、绿色融资、财富管理等领域发挥所长的信心。
2024年3月,作为全国首家新设的外商独资券商,渣打证券(中国)有限公司正式展业。彼时,渣打集团首席执行官温拓思就表示,把握中国机遇一直是渣打集团的核心战略,相信渣打证券的到来将提升渣打集团服务在华和海外客户的能力。对于中国近期发布的一揽子开放举措,渣打银行(香港)执行董事禤惠仪同样看好并充满信心。她表示,当前全球资金正重新配置,随着中国经济在全球的影响力愈来愈强,无论是海外资金在中国资产的配置,或中国资金在海外资产的配置,都有着很大的提升空间。
“金融正在成为推动供应链创新、促进产业升级的关键。新质生产力作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能,需要更高效、更精准,以及更具系统性的金融体系来加大支持。通过股权投资、风险资本和绿色债券等方式,金融机构能为初创企业和科技项目提供资金支持,帮助它们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的商业应用。”禤惠仪认为,促进沪港金融中心协同发展的多项措施将给渣打银行带来广阔的业务发展机遇。
就在外资企业纷纷看好中国机遇的同时,中国的开放平台也在积极探索创新,为外国资本更好地参与中国市场发展提供助力。
在4月商务部发布的《国家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建设第三批最佳实践案例》中,天津东疆综合保税区探索的“创新协同共享的绿色租赁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形成了融资租赁助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的新局面。
天津通过多方共建“绿色租赁生态港”、搭建绿色租赁数字化综合应用平台等方式,推进租赁公司开展绿色租赁评价认定、金融机构采信绿色租赁评价结果给予绿色信贷支持,推动绿色融资租赁业务实现了快速发展。机制建立以来,先后落地标准化绿色租赁业务,金融机构采信绿色租赁评价结果的绿色贷款投放创新业务,累计评价认定绿色租赁资产规模超100亿元,租赁标的包括风光储能、新能源车、风电安装船等绿色产业领域,有效帮助融资租赁企业获得近30亿元低成本绿色信贷资金,单笔融资成本降低了5到30个基点,取得了较好的创新示范和服务带动效应。
记者了解到,下一步天津将完善绿色租赁配套体系,探索在金融监管、融资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绿色租赁发展激励机制,支持符合条件的租赁公司发行绿色公司债券,依托绿色租赁资产便利化发行资产证券化产品。
要开放广度 更要监管深度
金融业的开放是中国深度融入全球经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战略。《加快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工作方案》的发布,既为金融业下一步的开放擘画了蓝图,又通过拓展金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向世界展示了中国构建互利共赢金融发展格局的决心。
据国家金融监管总局局长李云泽介绍,下一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将大力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自贸港扩大制度型开放的经验做法,支持外资机构参与更多金融业务试点。对标国际高标准经贸协议中金融领域相关规则,探索在更宽领域、更大幅度上加大开放力度。
同时,加快推进金融领域法治建设,有效维护金融市场公平秩序,积极营造透明稳定可预期的政策环境。健全与外资机构常态化沟通机制,深入了解实际需求,着力解决难点堵点问题。根据外资机构业务特点和风险特征,及时优化相关政策,让外资机构在更加友好包容的环境中各展所长、健康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研究员郑联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建议,未来应进一步加快推进制度型开放,继续优化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增强金融开放政策透明度、稳定性和可预期性,继续优化市场准入、机构准入和人员准入标准。以强大国内市场为支撑,鼓励外资金融机构扩大业务范围、加快本土化转型。健全法律规范体系,优化金融监管模式,构建依法展业、依法行政和依法监管的金融法治体系。把握数字金融发展趋势,优化金融数据治理与跨境流动,构建数字金融新生态。在扩大金融开放的同时有效防范金融风险,统筹开放与安全。
统筹开放与安全,前提是提高驾驭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能力,以保证开放有序可控,并根据实际需求稳慎推进。对此,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特别指出,在开放过程中,要关注外部环境对国内的冲击。为应对跨境资金流动带来的风险,需要完善本外币一体化的跨境资本流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与微观监管相配合。
在中银证券全球首席经济学家管涛看来,近年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外汇局持续完善宏观审慎政策框架,加强了对金融风险的监测、评估和预警,丰富宏观审慎政策工具箱,进一步健全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处置长效机制,持续健全跨境资金流动宏观审慎管理,维护外汇市场平稳运行。下一步要不断提高开放条件下经济金融管理能力和防控风险能力,持续加强和完善现代金融监管,健全对跨境资本流动微观监管和宏观审慎的两位一体监管框架。
升阳配资-股票配资10倍-按月配资平台-投资查询工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